槃达建筑“节节攀升”生态未来竹建筑设计方案
浏览量:在亚洲及中国南部以竹子为建筑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。竹子起源于非洲、亚洲、澳大利亚、北美洲和南美洲。全球最大的竹子生产地是中国、印度、越南,中国持有世界竹子产量的79%。浙江安吉县是中国最大的竹子生产地,商业竹杆的年产量为一千两百万。目前世界竹子市场价值70亿美元/每年(2010), 预期2017年增值到170亿美元。
相对于其它树种需要30-60年时间才能成熟和开采,竹子4-6年就长成40米高且达到成熟和可利用。相比较而言,竹子在吸收同等二氧化碳时能释放多余其它树种35%的氧气。当竹杆被开采时,其根系体系任然存活并能自我生长。因此竹子能避免水土流失,甚至适用于商业化种植林。加之竹子不需要重新种植。开采后能从自身的根系体系重新生长。传统上竹子主要用于建筑物和脚手架材料,食物,药材及日常用品生产。现今延展到用于纸张,服装和其它用途。
槃达建筑在过去的一年里,针对竹子结构研发了一套空间结构体系。通过竹子与智能的施工方式相结合,使其具有更广的社会应用价值。槃达的设计通过巧妙和创新的利用竹子来创建一个模块建筑结构,根据建筑尺度与荷载的不同,竹子的结构单元可以增加或者减少。从而使之可以根据功能和场地的不同进行多方向延展,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。
结构体系采用生长式结构,可以动态适应实际需求的改变,最初构架组合成简单的房屋单体,能容纳两人世界。其包含了室外空间,满室的植物为空间提供了庇荫处及食品生产。每一根从竹林开采出的竹子,将种植两株新苗补充。由此保证了构架的来源及环境的保护。当居住者增加,构架将扩展来容纳更多的人数。竹子通过相邻的凹槽连接,直接融入进构架,不需要更多的运输或材料加工。社区空间和食品生产区域也相应的扩大,使构架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地,形成一个社区。随着人数的增长构架也在不断的扩展,然而不同的构架来适应多样的居住者。周边重新生长的竹子直接与构架融为一体。同时也被利用为社区生产服装和食物,进一步增强社区的自给自足和可持续性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村落。当村落扩大成城市结构,构架的原理被利用来创建进一步持续的结构如公共设施, 为造访者修建酒店, 甚至桥梁和漂浮构架等。
“一栋真正的生态建筑应该是对环境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和破坏的,同时建筑与环境能够和谐共生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”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经济、工业和社会三者高效统一并且真正实现零浪费的新型建造生态链条。这是一场从“源点回归源点”的生态运动,是针对我们今天的城市的一次宣言和挑战。